帝国管理人才的来源和帝国的稳定
帝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,是古时候中国每个朝代,一直面临的最急切的问题。
帝国管理人才的来源,一般有三种:帝王宗室、门阀世族和平民人才。
帝王宗室作为帝国的主要管理力量
,对应着分封规范,譬如周朝、东晋。当天子权势衰微,诸王的力量日渐强大,最后引发争夺天子之位的战争,譬如东周、西晋八王之乱。
门阀世族作为帝国的主要管理力量
,对应着征辟制、九品中正制等,譬如东汉至隋唐的大多数时期。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,经济权势雄厚者,就更容易获得和垄断经学传承,这直接促成了门阀世族产生。在科举制产生之前,门阀世族为帝国提供了足够水平的管理人才。但,皇室对于门阀世族的依靠,也影响了皇权的延续。
平民人才作为帝国的主要管理力量
,譬如察孝廉、曹操的唯才是举、科举制。战国年代、秦末、汉末等旧朝没落的年代,起兵英雄多求贤若渴,平民人才更容易获得机会。刘邦、曹操都是古中国非常难得的用人的典范。在非战乱年代,始于西汉的察孝廉选才规范,选拔出色人才的效率是有限的,在科举制产生之前,是作为约束门阀世族权势的一种低效的方法。到了唐代,唐太宗曾多次需要朝臣依此推荐人才,但朝臣直接答复没发现好的人才。
这是刘邦和曹操胜出,尤为重要的原因
对于平民人才,提到刘邦和曹操用人的例子。刘邦的追随者中,能出将入相的人才,远远多于项羽。三国鼎立年代,曹操的人才储备,也远远多于蜀和吴。。这里的曹操胜出,包含魏和西晋灭吴和蜀,主如果考虑到曹魏和晋武帝年代的人才,多是继承了曹操的资源。
封王、门阀世族
在古时候中国,北宋之后,科举制的兴盛,消灭了秦汉至隋唐各种内乱灭国的可能性。北宋与其后的中央帝国,通过科举制,防止了再度出现通过各种方法威胁和夺取中央帝国政权的可能性。北宋开国后,行政权、财政权和军权,被中央帝国收回,唐末乱国的可能性,也被消灭。自此,帝国专制管理从北宋到清,一步一步走上顶峰。
有一个现象需要要引起注意:北宋之前,大统一的旧王朝总是亡于内乱,北宋之后,旧王朝总是亡于外族。
北宋之后,诸王分封、门阀世族、地方割据权势,成为专制帝国竭力防止的大患。在帝国管理上,还是很难防止宦官、外戚的影响,只不过他们的威胁,已经不足以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新政权。我的讲解是,北宋之前,旧王朝的衰弱,只不过天子权势的衰弱,而诸王、门阀权势或者其他军事权势的力量非常强大,所以,旧王朝衰弱,并不意味着外族有实力对抗诸王、门阀世族的力量,譬如三国年代,汉室衰微,曹操战外族,十战十胜,即是例子。譬如,宋亡、明亡。
帝国管理人才的来源,影响了帝国政治格局的稳定。几千年古中国的选才规范变迁,几乎就是为知道决人才来源和皇权稳定的冲突。